邓德贵1996年从外地迁到水口镇水西村。在当地村民看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“外乡人”。而就是这位外乡人,多年来积极为当地群众谋实利、办实事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尊敬。
迎难而上 努力改变村里落后面貌
村里基础设施落后,干群关系差,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,多项工作评比在镇里、县里倒数。这就是2011年邓德贵当选为水西村村委会主任时所面临的局面。面对这些困难,邓德贵迅速理清工作思路,将工作重点放在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基础设施建设上。他多方争取资金,为村里下郢、郑付、团结三个村民组建设了三面10亩以上的当家塘,解决了三个村民组多年来未能实现的用水愿望。他还自己付运费,将全村所有的砂石路面重新维修了一遍。针对村里许多村民组每逢下雨天,群众无法出门,孩子上学难,农副产品无法运出的情况,他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,决定采取群众自筹一部分,外出化缘一部分,上级争取一部分的方式,筹集资金40多万元,为村里修建了2公里的水泥路。2012年9月1日这条道路完工时,村里400多位群众自发前往庆祝,村里78岁的余老头激动的说:“我都是快死的人了,还能走上这么光滑的大马路。”为了提高水西村的对外形象,方便群众办事,邓德贵又决定建设标准化的村部及公共设施。为解决资金问题,他四处奔波,找项目、筹资金、求外援,自己更是垫资40万元用于村部建设。在项目建设施工中,他天天都要到工地上,每个细节都要严格把关。2012年12月,水西村新村部及老年活动场所、篮球场、图书室、电脑室等设施全部建成,并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,而他自己却瘦了十几斤。上任两年来,他用一件件实事来证明了自己的决心。渐渐的,村里群众的气顺了,干群关系密切了,工作局面打开了,水西村也甩掉了“落后村”的帽子。
服务大局 “被迫”成为农场主
随着滁城东向发展和滁马扬高速公路建设、104国道改造等重大项目实施,水西村承担了许多征地拆迁任务。为了按时完成工作任务,他深入到涉及征地拆迁的村民组,挨家挨户宣传政策,一步步细致深入的做工作,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协调解决实际困难,每天晚上都要到十一、二点钟才能回家。近年来,水西村的拆迁任务都是按时完成,没有出现一起社会事件。2012年春,滁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修三条道路,要征收水西村大吕郢村民组的160多亩土地。在拆迁工作中,大吕郢村民组的群众提出,村民组400多亩土地都是连在一起的,如果只征收160亩,剩下的土地也不好再进行耕种,要求政府要么全部征收,否则就一亩都不让征。村民反映的情况是实际困难,而市里又不可能全部征收,双方争执不下。为了能使征地工作顺利进行,而又不引起社会矛盾,邓德贵挺身而出,以市场价将村民组剩余的土地全部流转到自己名下,由他承包耕种。征地工作顺利完成了,而邓德贵的名下却多了近300亩地。为了不使土地荒废,邓德贵决定继续干下去,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在附近村流转了近500亩土地,并于今年3月成立了家庭农场,他也为了“农场主”。
积极履职,关心弱势群体
自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以来,邓德贵坚持“群众选我当代表,我当代表为人民”的信念,在日常工作中,他把群众向他反映的问题和意见都一一记录下来,积极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。近年来,他先后就村级道路建设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、来水路建设等多项工作在县、乡人代会上提出议案、建议10余条。他还力所能及的帮助弱势群体,村里吕郢组村民吕德洋因生重病,生活困难。他不仅本人捐出了4000元,还动员村干部为其捐款捐物。他还定期走访村里的五保户、低保户,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。2011年底,为了让村里的五保户、低保户能够过一个祥和安乐的春节,他还捐款6000元,为他们购买生活物品。现在,村里无论谁有困难找到他,他都会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,成为村民心目中的“热心人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