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他山之石 > 报海撷英  

人大调研不要带“框框”

信息来源:来安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:来安县人大常委会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:2014-06-19 00:00:00


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。调查研究是人大工作的谋事之基,成事之道,是人大常委会履行职责的基础,是拓宽人大工作的有效途径,是人大实施监督的重要形式。调查研究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人大监督的实效,而且影响着人大自身的形象。

那么,如何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从而更好地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,笔者以为人大开展调研不带“框框”,到基层“海调”是个好办法。

长期以来,一些机关领导干部习惯于想好题目,带着“框框”去调研。笔者以为对于专题研究某一事项有个“框框”是必要的,但对于以监督为主要工作职能的人大机关、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就不应再凭空定题目、定“框框”去调研,而应该采取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“海调”。所谓“海调”就是走下去,走到事先没有准备的民众之中去主动调研。这样的调研方式,是我党一贯的工作作风。而现在,不少地方开展调研,往往座谈会开得很长,会议准备得很细,反而听不到多少真话,就是因为时下的调研太重形式,太讲“框框”。

人大的调研需要做一些准备,但准备不能成为“框框”。

一要克服习惯思维,把定期调研改为随时调研。一般情况下,往往是上个月搞经济调研,这个月搞文化调研,下个月就搞民生调研。笔者认为,应根据群众呼声和工作进展情况,开展不定期调研。

二要克服习惯做法,把定点调研改为随机调研。一般情况下,往往是有定点、有现场、有单位的调研,这样的调研多是有准备的。人未到“欢迎”的标语早已挂起来了,汇报的材料也发到了调研人员手上,剩下的就只能是坐一坐,走一走,看一看,该见的人不一定能见到,该问的话也未必能问到。这种固定的定点调研就只能是“车轮转一转,盆景看一看,材料念一念,百姓难见面、真话没听见”。倘若随地进行调研,走到哪里就停下来问一问、看一看,真实性就大大增加了。

三要克服定人调研,把定人调研改为不定人调研。一般情况下,人大常委会组织去某个单位调研,被调研单位早已准备好参加人员,领导干部几名、人大代表几名、普通群众几名,有层次有类型,看上去很有代表性,但由于是被调研单位事先定下来的,甚至说什么,不说什么都被“开导”过了。这样的调研座谈会要么开成表扬会,要么开成哑巴会。只有不定人调研,见到什么人都问,才可能了解到更加真实全面的情况。

四要克服汇报式调研,把问、听、看作为调研的基本方法。有的调研会开成了汇报会,被调研单位准备好材料,又发给参会者,被调研单位的负责人照本念稿汇报一番,挤占了调研时间。应该不要求被调研单位准备纸质材料,不要求负责人长篇大论的汇报,而是听群众讲话,以看现场、走访为主。

五要克服调研形式化,把调研实效化作为调研的目的。无实际意义、无实际效果的调研早已被人民群众所厌恶。调研就是发现问题,就是解决问题。调研不带“框框”,能摸到真实情况、听到真实声音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(摘自《人民代表报》)


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
版权所有:来安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皖ICP备14002304号-1 电话:0550-5610697 传真:0550-5610697
邮箱:lardm#163.com 地址:安徽省来安县塔山中路65号 邮编:239200
技术支持:中天科技